聯手中科院,對話億年時空—— 「恐龍文藝復興Ⅱ」沉浸體驗展在北京禧園隆重啟幕
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攜手藝術復原團隊聯合策劃的「恐龍文藝復興Ⅱ」沉浸體驗展在北京禧園Joyous Garden正式展開。隆重開幕。展覽以科技之力重塑遠古生態,帶領公眾穿越至中生代恐龍時代,親歷科學與藝術的深度交融。
2021年國務院正式發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該文件是中國面向未來15年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綱領性文件,明確了“十四五”至2035年期間科普工作的目標和重點任務。其中著重提出:“鼓勵科技場館、科研機構、高校等開放科普資源,支持社會化科普活動。”北京禧園恐龍展積極踐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通過沉浸式科技手段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科普體驗,響應了“科普資源均衡化”和“科技文化融合”的號召。
科技賦能古化石,沉浸式還原遠古世界
本次展覽突破傳統靜態展陳模式,融合前沿科研成果與數字化創新技術,打造全場景沉浸式體驗。觀眾步入展廳,仿佛置身億萬年前的原始森林:巨型諸城暴龍在光影交錯中咆哮而出,翼展超過10米的哈特茲哥翼龍掠過穹頂,帶羽毛的中華龍鳥標本與動態投影結合,羽毛輕拂細節纖毫畢現。策展團隊通過3D掃描、精細建模與環繞聲效技術,精準復原恐龍骨骼結構與運動姿態,輔以交互投影及全息影像,讓古老化石煥發出鮮活生命力,重構史前生態的壯闊畫卷。
科學觸手可及:AR體驗與互動研學
展覽不僅展出大量稀世化石標本,更以科技手段拉近科學與公眾的距離。在「化石實驗室」區域,觀眾可佩戴AR眼鏡,沉浸式見證科學家如何修復破碎化石、復原恐龍骨架;研學教室則設有虛擬沙盤考古體驗,孩子們親手“挖掘”億年前生命遺跡,感受古生物學的魅力。展覽還首度展出多件可觸摸化石標本,從昆蟲琥珀到海洋生物遺骸,觀眾在指尖觸碰間,即可通過傳感系統直觀了解物種演化歷程,讓科學知識以動態、互動的方式自然滲透。
頂尖團隊護航,科學與藝術共塑恐龍新形象
展覽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立召博士領銜科學策展,確保內容的權威性與學術深度。展陳設計引入生物力學模擬,解析恐龍奔跑速度;運用分子生物學手段,推演恐龍壽命與成長周期。藝術復原方面,由張暉先生操刀制作國禮級近鳥龍數字復原模型,采用微米級羽毛紋理雕刻技術,細膩再現羽毛恐龍的靈動姿態,展現科學與藝術交融之美。
教育與體驗并重,開創全民科普新模式
“科技不僅是工具,更是講述生命故事的語言。”策展人、古生物學博士張立召表示。本次展覽特設科普課堂與研學工坊,觀眾可通過顯微攝像系統觀察化石微觀結構,在“恐龍賽跑”互動區與虛擬恐龍競速,親身感知生物力學原理。展覽將深奧的古生物學知識轉化為生動有趣的體驗過程,開創了沉浸式科普新模式,尤其受到青少年和家庭觀眾的廣泛歡迎。
向科學致敬,與未來對話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26年1月1日。主辦方表示,科技與古化石的結合,不僅是對史前生命的致敬,更是為了激發全民科學素養,推動社會創新活力的源泉。正如展覽序言中所呼吁:“請以地球公民的身份,加入這場跨越億年的對話。”
展覽信息
時間:即日起至2026年1月1日
地點:北京禧園Joyous Garden·禧美術館
主辦: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特色亮點:AR/VR互動、可觸摸化石、動態生態投影